辛素 :孔子學院與「孔老二」文化 |大紀元多倫多

2025-01-09 | 星期四

辛素 :孔子學院與「孔老二」文化


【大紀元2014年06月19日訊】說到這個話題,我先給讀者講一個故事。這個故事是我兒時常聽大人講,後來自己學會了,又講給其他人聽。對於這個故事,我印象極深。
  
話說從前,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,不務正業,身無分文,又假裝正經。有一天,此人餓得前胸貼後背,於是在街上瞎逛悠。他看到一個賣糖火燒的攤位,火燒皮兒上黏有一層芝麻,於是,他心生一計。
  
他來到櫃檯前,問老闆要了2個火燒,用兩手一手拿一個。然後大歎一聲,拿著火燒的雙手用力一拍,火燒皮上黏著的芝麻就紛紛掉落到櫃檯的台面上。之後,他把火燒還給老闆,開始講他宏偉的建房計劃。
  
他用手指蘸著口水,一邊講一邊在台面上畫,這邊他要蓋三棟房,那邊他要栽幾顆樹,沾著口水的手就把散落在櫃檯上的芝麻黏到手指上,假借沾口水的當兒,芝麻就吃到肚子裡。芝麻吃完了,他的房建計劃也講完了。正待起身要走,他突然發現台面的縫隙裡還有幾粒芝麻,於是,他靈機一動,用力拍了一下案板,夾縫中的芝麻被震到台面上。他說,「對了,我還要在房子的四周建一個圍牆。」隨著話音,他的手指在案板上劃了一個圓,剛好把那幾粒芝麻全部沾在手指上,他舔了一下手指,得意洋洋的走了。
  
這位書生名字叫「孔老二」,也就是孔老夫子。一架破車、老樹昏鴉、一個古朽老人帶著幾個潦倒學生,在我兒時的教育中,孔子被刻畫成一位思想不正、行為不檢點、游手好閒、騙吃騙喝的形象。有次和一位台灣長大的朋友聊到中國傳統文化,「孔老二」話到嘴邊被我換成「孔子」說出來,而台灣朋友則自然的說:「奧,你說的是孔聖人。」
  
台灣朋友的一句「孔聖人」驚了我本有的文化意識, 「孔老二」還是「孔聖人」,區別了大陸文化和台灣文化的不同。台灣文化更多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文化,而大陸文化則更多被馬列思想所替代。
  
回到孔子學院這個話題上,中國政府出資、出人力,在海外多個國家推行孔子學院,從表面看,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。但是問題來了,一個以馬列思想為宗旨,以社會主義為實踐的社會,如何能夠教育出崇尚「仁義禮智信」的儒生?
  
孔子倡導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」的做人標準,要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「己慾立而立人,己慾達而達人」。而這些,是孔子學院的教課書中不可能涵蓋的,即便是有其文,也不可能承載其意;即便是教授漢字,這些漢字本身承載的也不再是儒家文化,充其量只能是「孔老二」文化。
  ◇